健康园地

低血糖危机:5个可能忽视的真相,糖尿病患者必备知识!

发布时间:2024-11-27 08:28:27 浏览:290次

 

控制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关心的话题,其实,与之相对的低血糖也值得被关注。发生低血糖一定会出现饥饿、手抖、出汗、心慌等症状吗?吃糖块一定有用吗?

以下关于低血糖的5大“真相”,应转给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在关键时刻能救命!

 

真相一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

 

许多糖尿病患者非常关注高血糖,因为长期血糖升高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然而,事实上,控糖的首要关注点应该是低血糖。一旦发生严重低血糖,抢救需要争分夺秒,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当低血糖未能及时纠正时,身体会分泌更多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来保护重要器官的正常运转。这些激素不仅能够升高血糖,还会升高血压、收缩血管,并增加心脑缺氧的风险,从而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因此,一次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可能会抵消过去几十年努力控糖的成果,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糖尿病患者不仅需要了解低血糖的知识,还应在防止低血糖发生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降糖,确保血糖水平稳定、安全。

 

真相二

低血糖并不是胰岛素的“专利”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胰岛素降血糖效果立竿见影,因此,只有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才需要特别关注低血糖的风险。事实上,无论是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如果使用不当,都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除了药物因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如不按时进食或运动过量,也会导致低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当全面了解低血糖的成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应对低血糖的措施

1.规律生活:确保每天按时吃饭,不仅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还能避免药物与饮食的不匹配引发低血糖。规律饮食能够让食物的升糖作用与药物的降糖作用相匹配,从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2.选择低血糖风险低的药物:

不同类型的降糖药对低血糖的风险有所不同。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应优先选择低血糖风险较小的药物,例如:

  • 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通常不会引起低血糖。

  •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通过减缓肠道对糖分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水平,低血糖风险相对较小。

  • 噻唑烷二酮类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这些药物在单独使用时,通常不会导致低血糖。

相比之下,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胰岛素的低血糖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在用药过量或用药不当的情况下。因此,在使用磺脲类药物时,应选择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作用较为温和的药物。而对于需要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考虑使用复合制剂可能更为安全。例如,基础胰岛素+GLP-1受体激动剂复合制剂,或双胰岛素制剂(包含基础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这些药物可以同时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相较于单纯使用胰岛素,低血糖的发生率更低。

 

 

真相三

出现低血糖时,吃糖不一定管用

有低血糖症状时,需要立刻测血糖,若血糖≤3.9 mmol/L,要吃15克糖类食物,可以是2~5个葡萄糖片或半杯桔子汁或5~6块水果糖或两大块方糖或一大汤勺蜂蜜或一杯脱脂牛奶(任选其一)。

15分钟后,再次测血糖,如果血糖仍然低,需要继续补充糖类食物。

 

温馨提示

1.有时候低血糖时吃糖不管用

对于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吃糖未必能迅速纠正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肠道黏膜上的α-葡萄糖苷酶,减缓了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速度。因此,如果此类患者出现低血糖,应选择葡萄糖水蜂蜜水来快速补充血糖,而食用蔗糖淀粉类食物效果较差,因为这些食物需要通过α-葡萄糖苷酶的分解才能转化为葡萄糖,而此类药物会减缓这个过程。

 

2.谨慎低血糖后再次低血糖

当低血糖通过糖分摄入后得到缓解,但距离下一餐时间超过1小时时,建议额外补充一些淀粉类蛋白质食物。这是因为淀粉类食物在体内需要较长时间转化为葡萄糖,可以提供稳定的血糖来源,避免低血糖再次发生。

 

3. 重症低血糖患者要及时送医

对于出现严重低血糖的患者,如意识不清呼之不应表情淡漠等症状,不能进食时,应避免强行给糖块或任何食物,以免发生误吸入气道导致窒息。此时需要立即送医,接受专业的急救处理。对于严重低血糖患者,时间至关重要,及时就医能够挽救生命。

 

真相四

低血糖并非会出现饥饿/心慌/手抖等症状

低血糖的一些典型症状大家都知道,例如心慌、手抖、饥饿感、冒虚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软弱无力等。

但是,低血糖很善变,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一些不典型症状出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会导致严重后果,因而十分危险。

 

1.精神系统的症状:举止反常、语无伦次,和平时判若两人。

2.神经系统的症状:说话含糊不清,活动不灵,甚至出现一侧肢体不能动弹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四肢抽搐、意识不清等类似“癫痫”的症状,或者晚上噩梦连连、睡不好,白天精神状态欠佳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除此之外,更危险的是“无症状性低血糖”,这时糖友发生低血糖却没有任何症状,因此让人防不胜防。

 

小贴士

一般来说,病程较长的1型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或者存在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

可能是因为长期高血糖状态及反复的低血糖刺激会损伤自主神经,降低交感神经的敏感性,使机体对低血糖反应的灵敏度下降甚至丧失。

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要凭症状感知血糖高低,要定期监测血糖,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药物。不要随意增加降糖药剂量,科学管理糖尿病。

 

真相五

这些情况需要警惕低血糖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许多人知道剧烈运动、吃得太少或用药不当会引起低血糖,但其实,糖尿病患者还需要特别留意以下几个因素,它们也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1.呕吐、腹泻

呕吐和腹泻不仅让胃肠道无法正常吸收营养,还会导致体内能量(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进而引发低血糖。这是因为消化系统受损,食物中的糖分无法及时被吸收,血糖水平自然下降。

 

2.空腹饮酒

酒精本身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如果在空腹状态下饮酒,可能会加剧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导致血糖骤降。特别是在饮酒过量时,低血糖的风险更大,因此糖尿病患者饮酒时务必保持适度,并确保有食物陪伴。

 

3.过量摄入果糖含量高的食物

例如荔枝等果糖含量较高的水果,如果大量食用,可能会导致低血糖。过量的果糖进入血液后,会因转化酶的供应不足,无法及时转化为葡萄糖。此外,果糖的摄入还会刺激胰岛素的大量分泌,进一步降低血糖水平,造成血糖供应不足,引发低血糖症状。

 
亳州骨科医院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亳)医广【2024】第11-06-01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