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
“糖尿病与幸福感”。
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
护理的核心,
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活动,
以创建一个相互支持的全球糖尿病社区,
并倡导更好的护理方法,
不仅要关注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
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活动安排及内容
世界糖尿病日活动
亳州骨科医院内科特开展一系列活动,旨在通过这次活动,呼吁广大市民关注自己的健康,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活动时间
2024年11月11日—11月17日
活动内容
活动期间,亳州骨科医院内科门诊可以享受:
颈部、四肢血管彩超检查5折
糖化血红蛋白、血清C肽、血清胰岛素、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8折
内科专家挂号、血压、血糖检测优惠
糖尿病
定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诊断标准
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类型
1、1型糖尿病:占中国糖尿病人群3%左右,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与家族遗传无关;
2、2型糖尿病:占中国糖尿病人群90%左右,最为常见,常与先天遗传因素及后天生活习惯有关;
3、特殊类型糖尿病:如基因突变、胰腺炎、口服糖皮质激素等引起血糖升高;
4、妊娠糖尿病:女性怀孕期间血糖突然升高。
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可以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综合症等发病急,病情重,患者比较重视。
慢性并发症是缓慢进展的过程,患者初期可能不受影响,但如果不及时防控,或可导致尿毒症、失明、截肢、心梗等严重后果。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以及糖尿病足病等。
糖尿病的危害
01
糖尿病心肌梗塞
糖尿病初期造成的心肌梗塞和血栓性静脉炎,最终会变成糖尿病心脏疾病,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威胁糖尿病患者身心健康的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糖尿病心肌梗塞。
02
糖尿病脑梗死
糖尿病脑梗死通常是在长时间的休息之后,待醒来后或活动时能感觉到有轻微的不适,但一般会有潜意识障碍,有脉搏增快等症状。
糖尿病脑梗死高发于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不仅需要及时处理,而且要进一步送去医院进行治疗,即便成功治疗,术后大部分仍留有并发症。
03
亚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亚急性并发症最常见的是各种各样的急性感染、高渗性或非低血糖症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亚急性感染性休克等五种类型,其病情通常较急且进展快,一旦发病需立即积极抢救,不然患者会有生命危险。
糖尿病的治疗
一是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要了解糖尿病防治的正确知识、调整心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
二是合理饮食
做到少量多餐,总量控制。搭配合理,蔬菜为主,鱼肉适当,少盐少油、戒烟限酒。优先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
三是适量运动
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一周5天,每天30分钟,运动形式可以为快走、太极拳、骑车、慢跑、健身操、游泳、各种球类等,每周最好再进行2~3次锻炼肌肉的抗阻力运动。有脏器功能损伤的患者可征询主治医生意见,在医生指导下运动。
四是规律用药
糖尿病的药物有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注意按医嘱规律用药,切勿自行加药停药。
五是自我监测
糖尿病人必须监测血糖,常规可3个月测量一次,在血糖不稳定或药物调整期,次数适当增多,可达每天数次。此外,还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体重、糖化血红蛋白等。
糖尿病的预防
经常运动
保持运动对糖尿病的预防至关重要。每天运动30分钟,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2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胰岛素抵抗,就是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使血糖无法正常利用,而运动恰好可以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
运动能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抑制肥胖,减轻体重,改善脂肪代谢,促进葡萄糖的氧化运转。
控制饮食
经常吃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人是糖尿病的青睐对象。为了预防糖尿病,饮食必须控制,要选择低热量、高纤维素饮食,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粮,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控制体重和血压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和肥胖的孩子越来越多,糖尿病也开始一步步逼近青少年群体。为了有效预防糖尿病,首先就要把体重降下来,使体重接近正常。
高血压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好血压,也就等于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定期测量血糖
定期测血糖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成年人每年要进行一次体检,糖尿病高危人群应每半年测一次血糖。
声明本文内容仅讲述真实故事,不作治疗形象证明。